說一件耐人尋味的事:一萬元在郵市流通一圈,經過了十個人的手,人們會感覺市場有十萬元在流通;如果還是這一萬元,經過第二個人的時候,轉手存進了銀行,那么人們就感覺這個市場只有一萬元在流通。這就是當今感覺郵市缺錢的原因。
過去新郵流向市場,集郵人倒來倒去,大家都有錢賺,如今新郵還是流向市場,但是需求減少導致流通中斷,所有人就覺得市場沒有錢了。其實呢?市場還是原來的市場,錢也還是原來那么多錢,就是因為流通中斷,人人覺得市場沒錢了。
既然流通出了問題,那么如何解決呢?唯有賺錢效應可以推動流通。
2022年春,評級讓老票著實火了一把,一時間市場上的全品老票成了搶手貨,成交量倍增,讓人感覺到老票領域資金不少??!然而進入評級領域后,銷路成了瓶頸,瞬間覺得老票領域的錢都沒了。應該說賺錢效應來促進郵市升溫沒有錯,只是賺錢效應能走多遠,才是關鍵。評級的賺錢效應不應僅僅局限于集郵圈子里,走向廣闊天地開動腦筋才會大有作為!
近年來新郵減量,目的也是為了增加新郵賺錢效應,然而依舊是止步于銷路不好。按理說繼續減量呀!事實上減到六百多萬,就不再減了,減量都減到了底線!那么新郵的賺錢效應一時半會兒也是難以實現。
說到這里,我們可以看, 新郵的發行量并不是可以無限制的減少,這樣意味著,老票的量少優勢是獨有的。我們知道,1984年之前的郵票發行量只有二三百萬套,扣除大部分的通信消耗,存世量只有發行量的幾分之一到幾十分之一。老票的物稀為貴的優勢目前來看是沒有什么可以超越的。老票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。只有把老票的文化藝術魅力充分發掘出來,展示給更多的非集郵人看到,才是正道。這個也是評級未來的發展方向。 誰在宣傳老票文化藝術魅力方面付出的多,誰就會先收益。俗話說,先入為主。誰宣傳的好,誰就能拔得頭籌。人們常說,文化產業拼到最后,拼的是文化。集郵也一樣,哪一個客戶不愿意和懂集郵文化的人打交道呢?
老票文化藝術魅力優勢是什么呢?這不是我一家之言就可以概括的,我只能拋磚引玉來舉舉例子。先說老郵票為什么那么貴吧?你們知道嗎,中國有不少近現代物件很值錢的,這在西方國家是不可思議的事。例如我們一座百年四合院可以價值幾十億,甚至有的作為珍貴文物重點保護,而在歐洲幾百年的建筑比比皆是;我們百年老畫冊舊書刊價格不菲,而西方百年圖書卻很普通。為什么會這樣,因為我們國家經歷過列強搶奪,戰爭破壞,特殊年代的銷毀,導致近現代文物大量流失,所以物稀為貴成了我們民間收藏很熱的根源。文革票、老紀特等郵品就是這種存量稀少的珍貴文物的一員,其這方面的魅力并未得到充分宣傳,其價值更是被埋沒了。有的人說,郵票使用少了,集郵要日落西山了,我想這種觀念只能說他不懂集郵,是外行人只看表象的膚淺想法。當代藝術家著名導演張藝謀先生在冬奧會期間,聽到有關集郵的一些介紹后,他很感概地說,雖然自己年輕時也發瘋地收集過郵票,但是看到真正的集郵藝術時還是驚嘆不已;他認為集郵這門藝術會永遠存在下去的!
1.《被忽視的郵票潛力》援引自互聯網,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,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與本網站無關,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。
2.《被忽視的郵票潛力》僅供讀者參考,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,對其原創性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。
3.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,http://www.nari64.com/guoji/3418372.html